近年,通航产业在我国迅猛提速,建德航空小镇以此为依托,成为目前浙江省内唯一打造通航全产业链的特色小镇。建德空港航空产学研基地位于建德航空小镇中心位置,将重点发挥航空培训教育的作用。作为 gad 首次采用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实践,项目一体化统筹设计创意与营造活动,期间将材料、工艺、成本结合建造品质、工期进度、协调管理等环节不断磨合调整,最终得以实现设计的高完成度。
顺势而为的设计哲思
建德空港航空产学研基地本身为一片微隆的土丘,远处群山起伏,建筑与山、水、历史的对话就此展开。保留场地原始的自然属性,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。借鉴杰弗里·巴瓦 (Geoffrey Bawa) 对待建筑与自然的关系,令使用者在此感到放松和愉悦,同时启发我们赋予场地丰富的空间体验。
于是在自然幕布下,对基地地貌尽量减少人工干预,运用“融山引水”的策略随势赋形,塑造富于自然记忆的在地感。延续对绵延群山的印象,建筑采取斜坡起伏的屋面,外观高低错落,呈现向上延展和向下连接地面的反差关系。
围绕内部地形,设计采用独立而联系紧密的三组建筑,以U型、L型形态围合成内庭院。后勤功能空间置于地块西侧,承担教学、会议等功能的空间置于地块东侧,复合的空间功能互不干扰。此外,水体是另一种场所记忆的延续,场地内原本没有水渠,我们引入基地西南方的水潭,营造临水空间和亲水的游走路径。
游走体验的场所共情
在廊下行走,顺应地势的起伏和转折,心情也随着脚步放松下来。这种游走体验的原型来自小镇周边的习习山庄,引用连廊系统有机关联建筑与外界环境,达成难得的场所共情。
建筑体量整体架空,以细柱支撑,形成游廊下可供自由穿梭行走的灰空间,疏密不同的空间尺度又加深了游走体验的多重维度。沿着这条景观廊道,园区核心位置的教学楼、酒店、办公,与其他公共配套空间高效串联。
在不破坏山体基本形态的前提下,最大化空间使用度,适度切削和挖凿山体,形成入口活动广场和报告厅等融入山体的空间。激发交流的入口广场,临水的书吧,还有适于休憩阅读的户外大台阶在游走路径上巧妙穿插,动静相宜,步移景异。
景观与建筑的有机融入
景观与建筑的结合在第四维度——时间的酝酿下,具有真实的生长性。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边界、尺度、形式与背景,景观则从空间属性以及功能需求出发重塑了场所精神,激活整体空间体系。
石块、水景与植栽等元素看似随机地被掷入灰空间内,使建筑与景观的的对话进一步加强,在尽量不着痕迹的排布下,自然巧妙地渗透进来。架空、悬挑、连接、嵌入、围合等方式,创造了收放有致的室外及半室外空间体系,打破了建筑与风景的界限,将景观最大程度纳入建筑的空间布局当中。
建筑并非孤立于气候与文化的产物,“多孔性建筑”的思路正是从建德湿润多雨的特点出发推进,在此建筑底层被抬高以实现空气对流,为空间的通透性创造可能。最终,设计构建了自然嵌入建筑、建筑包容自然的“可游可居可赏”之地。
花园系统与植栽配置
庭院中多样主题的花园拓宽了“可游”的维度。山顶花园是园区内最大的核心花园,景观设计重新梳理了山形,使之与周围建筑更好地融合。绿丘也预留了很多乔木种植区,是出于对将来山体演变的考量——这里亦成为园区内最核心的绿肺,借以调节场地微气候。
雨水花园位于后勤服务楼的中庭,景观设计结合现状高差塑造了带有序列感的山丘,以呼应远处的山体。山丘交界面形成了S形生态草沟,两侧种植湿生植物。每逢雨季,雨水由草沟汇集到低处的生态池塘,恰好为酒店下沉式大堂提供观景体验;旱季时水池依然蓄水,由沟渠灌溉特色景观种植带。
结语
在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,设计的维度不断拓宽,我们探索着新的路径,但始终坚持在创意与精准之间取得平衡。对空间与时间的解读更是一以贯之,令设计源头至建造落地相接形成闭环。